寻找一个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典型性案例,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开发经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行十多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明确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文化产业由市场主导。文化产业既有商品消费的经济属性,又有精神享受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既可以成为一个国家实实在在的强大经济实体,又能体现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具有无限生机的经济增长点,能够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4]在全面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两手抓、两加强”,要尊重两大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处理好两对关系——文化发展之“魂”与文化传播之“体”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只注重市场规律而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能随意夸大或简单理解发展文化产业就是文化产业化或文化市场化。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始终要引导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影响和谐稳定及国家安全来获取经济效益。

国内对于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始于1990年左右。其研究状况,从研究对象看,有的侧重于探讨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有的侧重于探讨开发区域文化资源,有的侧重于探讨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从开发方式看,有的侧重于与旅游相结合,有的侧重于进行统筹规划,有的提出要进行文化产业生态创新,有的提出要通过文化行动实现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有的提出要注意打造品牌,有的则提出要进行“认识整合”、“机制整合”、“法规整合”和“目标整合”等。无可否认,这些研究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路。但由于研究视角、研究范围和学科知识的局限性,这些研究都无法从整体上系统地回答如何开发文化资源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对于文化资源的认识,还涉及企业理论、制度变革理论、文化经济学理论等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属于一个跨学科问题,所以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文化资源,并通过参与地方的文化产业实践来增加对资源转化问题的现实性把握,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各地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注重本地文化资源开发与转化问题。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进行产业化是地方政府和从事区域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拟立足于传统文化资源,从产业化路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内涵

在进行正式讨论之前,需要说明什么是传统文化资源。在现有文献中,少有人直接探讨这个问题。有几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文化资源的含义。宣莹、郑晓华、刘正平梳理了南京市的点状历史文化资源,但从其研究内容来看,他们所称的文化资源实为物质文化遗产;王东林提出,文化资源指物态化的文化遗产(含人化的自然景观)、文化设施及智能化的人力资源;陈创生提出,文化资源包括货币资源、技术资源、专利资源和智能资源四类,分为符号化的文化知识、经验性的文化技能和创新型的文化能力三种形态;汤晖、黎永泰认为,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活动及其产生的一切结果都可视为文化资源;刘婷提出,文化资源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是指凝聚了人类无差别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或者活动。


Tag:文化 资源 文化产业 时间:2023-11-06 2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