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借喻和借代的相同点表现在:都是用喻体或借体代替本体,本体不出现,语言形式相同|区别是(1)构成基础不同(相似与相关不同)。(2)作用不同(描绘作用突出和不突出形象色彩的区别)|(3)转换方式不同(能否转换为明喻或暗喻的区别)
33、词是构成()或()的要素,语素是构成()的要素
正确答案:短语|句子|词
34、普通话声母与韵母配合的规律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声韵配合关系表现在声母与韵母能否组合,决定于声母与韵母。从声母方面看,基本规律有:(1)双唇音和舌尖中音d、t能跟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能跟撮口呼韵母相拼。双唇音拼合口呼限于u。(2)唇齿音、舌面后音、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等组声母能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能与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相拼。唇齿音拼合口呼限于u。(3)舌面前音同上述四组声母相反,只能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拼合,不能跟开口呼、合口呼韵母拼合。(4)舌尖中音n、l能跟四呼韵母拼合。零声母音节在四呼中都有。从韵母看,基本规律有:(1)“o”韵母只拼双唇音和唇齿音声母,而“uo”韵母却不能同双唇音和唇齿音声母相拼。(2)“ong”韵母没有零声母音节,而“ueng”韵母只有零声母音节。(3)“-i[[]”韵母只拼“z、c、s”三个声母,而“-i[[]”韵母只拼“zh、ch、sh、r”四个声母,并且都没有零声母音节。(4)“er”韵母不与任何声母相拼,只有零声母音节。
35、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是(),根据其组合能力,可分为()和()
正确答案:语素|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
36、简述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1)从语言学的观点看,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和加工形式|2)汉语的书面语的发展出现了特殊的情况。我国古代的书面语是文言,文言文从周秦时代一直使用到近代"五四"运动时期。文言最初产生时,与当时的口语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书面语远离口语的现象|3)到了汉魏时期一种接近当时口语的新的书面语出现了,这就是古白话,(即近代汉语)采用了大量的北方口语。文言和古白话都是书面语言,当代白话即是现代汉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37、成词语素的特点在于它本身就能()、也能(),而不成词语素则只能()
正确答案:构成词|和别的语素一起构成词|和别的语素一起构成词
38、逻辑重音
正确答案: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的,叫逻辑重音
39、什么是变调,汉语中有哪些变调现象,请简要说明
正确答案: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调值不一样,这种变化叫变调。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变调。(一)上声的变调。两个上声相连,前面的上声读为阳平35。例如“领导”的“领”读为阳平35;有的读为半上声,例如“毯子”的“毯”读为半上声21。三个上声字连读时,前面的两个字读为阳平,例如“草稿纸”的前两个字“草”与“稿”分别读为阳平35。在非上声前面,前一个上声字均读为半上声21,例如“领袖”“水平”“土地”“尾巴”中的前一个上声字,都读为半上声21。(二)去声的变调。两个去声相连,前一个如果不是重读音节就变为53,如“上课”“定向”中的“上”与“定”,都读为53。(三)“一”与“不”的变调。在去声的前面,“一”与“不”读为35,例如“一定”、“不怕”中的“一”、“不”读为35。在非去声前读为51,例如“一天”“不停”中的“一”与“不”读为51。在相同的动词之间时,读为轻声,例如“尝一尝”“看不看”中的“一”与“不”。(四)“七”与“八”的变调。在去声前“七”与“八”可以变为阳平,也可以不变,如“七岁”“八块”中的“七”与“八”
相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