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知到《法理学》章节测试答案(第1-5章)
5、公元前399年,在古雅典城内,来自社会各阶层的501人组成的法庭审理了一起特别案件。被告人是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其因在公共场所喜好与人辩论、传授哲学而被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在监禁期间,探视友人欲帮其逃亡,但被拒绝。苏格拉底说,虽然判决不公正,但逃亡是毁坏法律,不能以错还错。最后,他服从判决,喝下毒药而亡。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从本案的法官、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各自的行为看,不同的人对于“正义”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B.苏格拉底服从判决的决定表明,一个人可以被不公正地处罚,但不应放弃探究真理的权利
C.人的良知、道德感与法律之间有时可能发生抵牾
D.就本案的事实看,苏格拉底承认判决是不公正的,但并未从哲学上明确得出“恶法非法”这一结论
正确答案:从本案的法官、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各自的行为看,不同的人对于“正义”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服从判决的决定表明,一个人可以被不公正地处罚,但不应放弃探究真理的权利;人的良知、道德感与法律之间有时可能发生抵牾;就本案的事实看,苏格拉底承认判决是不公正的,但并未从哲学上明确得出“恶法非法”这一结论
6、一外国电影故事描写道:五名探险者受困山洞,水尽粮绝,五人中的摩尔提议抽签吃掉一人,救活他人,大家同意。在抽签前摩尔反悔,但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恰好抽中摩尔并将其吃掉。获救后,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并被判处绞刑。关于上述故事情节,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A.从不同法学派的立场看,此案的判决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
B.按照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之福祉”的思想,“一命换多命”是符合法理的
C.五人之间不存在利益上的冲突
D.其他四人侵犯了摩尔的生命权
正确答案:从不同法学派的立场看,此案的判决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五人之间不存在利益上的冲突
7、《唐律疏议 · 贼盗》载“祖父母为人杀私和”疏:“若杀祖父母、父母应偿死者,虽会赦,仍移乡避仇。以其与子孙为仇,故令移配。”下列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A.该条文将法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统一考虑,表现出唐律较为高超的立法技术
B.该条文规定的移乡避仇制体现了情法并列、相互避让的精神
C.该条文侧面反映了唐律“礼律合一”的特点,为法律确立了解决亲情与法律相冲突的特殊模式
D.杀害同乡人的祖父母、父母依律应处死刑者,若遇赦虽能免罪,但须移居外乡
正确答案:该条文将法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统一考虑,表现出唐律较为高超的立法技术;该条文规定的移乡避仇制体现了情法并列、相互避让的精神;该条文侧面反映了唐律“礼律合一”的特点,为法律确立了解决亲情与法律相冲突的特殊模式;杀害同乡人的祖父母、父母依律应处死刑者,若遇赦虽能免罪,但须移居外乡
8、中国古代关于德与刑的关系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