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悲剧主题。


《琵琶记》悲剧主题。

正确答案:《琵琶记》虽是在作者“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思想的主导下创作的。但从整体行文来看,却真实地再现了封建伦理体制之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及内心体验,流露出作者“自古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人生感悟。这些体验及感悟具体来说就是在“三不从”,即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的戏剧冲突中实现的。蔡伯喈从“人爵不如天爵贵,功名争似孝名高”的思想认识出发,认为“凡为人子者,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问其寒燠,搔其疙疡,出入则扶持之,问其所欲则敬进之。是以父母在,不远游;出不易方,复不过时。古人的大孝,也只如此。”准备谢绝地方官的推荐,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决定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父亲认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所以为不孝。你去做官时节,也显得父母好处,不是大孝,却是什么?”并且说:“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终是喜,”因而力逼蔡伯喈上京应试,改换门闾。万般无奈,蔡伯喈只得离别父母,上京应考。蔡伯喈考中状元后,“虽则仕居清要,争奈父母年老,安敢久留。天哪!知我的父母安否如何?知我的妻室侍奉如何?欲待上表辞官,又未知圣意如何?苦!好似和针吞却线,刺人肠肚系人心。?”为了能向父母进孝,决定上书皇帝,请求到地方任职。皇帝说:“孝道虽大,终于事君;王事多艰,岂遑报父,”因而拒绝了他的要求。牛丞相从“只教她嫁个读书人,成就她做个贤妇,多少是好”的思想认识出发,接受皇帝的建议,决定招赘蔡伯喈给牛小姐。蔡伯喈认为:“自小攻书,从来知礼,忍使行亏名缺。父母俱存,区而不告须难说。”从“糟糠之妻不下堂”和“父母俱存,娶而不告须难说”的角度出发,执意谢绝。牛丞相很生气,并凭借自己的威势,面见皇帝,使蔡伯喈辞婚辞官俱未得。蔡伯喈无奈之下,只得入赘牛府。在这“三不从”的戏剧冲突中,蔡伯喈的悲剧命运得以开展。他唱道:“我亲衰老,妻幼娇,万里关山音信杳。他那里举目凄凄,俺这里回首迢迢。他那里望得眼穿儿不到,俺这里哭得泪干亲难保。闪杀人一封丹凤诏。”“这怀怎抛,望丹墀天高听高。这苦怎逃?望白云山遥路遥。”“冤家的,冤家的,苦苦见招,俺媳妇埋怨怎了?饥荒岁,饥荒岁,怕他怎熬?俺爹娘怕不做沟渠中饿殍。”“书,我只为你其中自有黄金屋,却叫我撇却椿庭萱草堂。还思想,休休,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书,我只为你其中有女颜如玉,却叫我撇却糟糠妻下堂。还思想,休休,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妻房。”是一个在封建伦理制度的夹缝中倍受煎熬的人物。


Tag:父母 皇帝 饥荒 时间:2023-11-01 09: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