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柏拉图的灵感学说。


试论柏拉图的灵感学说。

正确答案:关于灵感的来源,柏拉图的解释是“神灵凭附”,即灵感是神灵凭附在诗人或艺术家身上而产生的特殊的精神状态。在最早的一篇对话《伊安》中,柏拉图提出了这一观点,并以此来解释文艺作品的感染力:神把灵感传送给诗人,诗人又将灵感传送给诵诗人,诵诗人再把灵感传送给听众。柏拉图以此来解释文艺创作和欣赏的特征问题。

柏拉图认为,灵感获得的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灵魂回忆”说也是在《斐德若》篇里提出来的,这是对灵感的一种神秘的解释。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一种“自动的、纯真的、不朽的”东西,它常住天上神的世界。飘落尘世之中,附着在肉体之上,那只是暂时的现象。如果灵魂是完善的、羽毛丰满的,即它就能够努力追随神;而如果它失去了羽翼,那么就会下落,于是附上一个尘世的肉体。而假如世界上有那种见到真理最多的人,是一个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那么他就很容易成为对“真善美的理念世界的”回忆者:这样的人,他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因而恢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迷狂。

这种因回忆上界而忘记下界尘世的状态,就是迷狂的状态。亦即: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来自尘世的现实美。尘世的现实美使得诗人将尘世“置之度外”。直接把握理念世界的真善美,这样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柏拉图的灵感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柏拉图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就是灵感的产物。他确切阐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情感激越、失去常规的迷狂状态,深刻说明了艺术情感活动的特点和力量。这使人们对文艺活动的本质特征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是柏拉图的主要贡献。

以此为基础,柏拉图看出了理智和灵感的区别。认为理智是科学的思维形式,灵感是艺术的思维形式,单凭理智创作不出优美的文艺作品,这种认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它片面割裂了理智和灵感的关系,将二者简单对立起来,则是片面的。

其次,柏拉图看出了文艺创作和技艺制作的区别。在古希腊早期,人们还不能区别艺术创作和技艺制作,把文艺创作看成是一种凭技艺进行制作的活动。柏拉图明确指出艺术创作不只是凭技艺,而是凭灵感,从而注意到了艺术创作的独特性。

再次,柏拉图在论述灵感获得的过程中,强调灵感是人的灵魂见到尘世的美而回忆起上界真正的美。它实际上揭示了艺术创作离不开现实美的触发,但又不停留在对现实美的摹写上,而是从不完善的现实美去追求理想美,努力创造具有普遍性的理想美的形象。


Tag:柏拉图 灵感 尘世 时间:2023-10-31 15: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