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文化导论》形考题库


电大《中国文化导论》形考题库

1. 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

A. 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B. 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

C. 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

D. 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 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 ()

A. 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 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 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D. 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3. 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A. 诸子学术逐渐消亡

B.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C. 政治上的大一统

D. 汉武帝独尊儒术

4. 道教的出现是在 ()

A. 先秦时期

B. 秦汉之际

C. 西汉时期

D. 两汉之际

5.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A. 先秦时期

B. 秦汉之际

C. 西汉时期

D. 两汉之际

6. 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

A. 《论语》

B. 《老子》

C. 《庄子》

D. 《周易》

7. 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

A. 太宗对道教的崇奉

B. 科举制的实施

C. 武则天的圆融三教

D. 韩愈的排佛

8. 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

A. 敦煌

B. 洛阳

C. 河北

D. 长安

9. 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

A. 诗歌

B. 钟鼎

C. 书法

D. 舞蹈

10. "心性本觉"是()佛教的思想

A. 印度

B. 西藏

C. 中国

D. 南亚

11. 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

A. 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

B. 唐代的"安史之乱"

C. 永嘉之乱

D. 靖康之难

12. 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

A. 宋画的淡远

B. 宋诗的浅易

C. 宋词的俚俗

D. 宋文纡徐委备

13. 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

A. 东部文化的西移

B. 西部文化的东移

C. 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

D. 北方文化的南移

14. 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

A. 唱

B. 念

C. 做

D. 打

15. 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

A. 更加浓墨重彩

B. 更重意趣与心境

C. 更显富丽堂皇

D. 以人物素描为主

16. 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

A. 轴心时代

B. 黄金时代

C. 蜕变时代

D. 鼎盛时代

17.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

A.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

B. 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

C. 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D. 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18. 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

A.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

B.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

C.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

D.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

19. 《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A. 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

B. 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

C. 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

D. 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廷的强大

20. 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

A. 汉代朴学的倾向

B. 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

C. 佛学化的倾向

D. 道教化的的倾向

21. 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全盘西化

C. 对外开放

D. 闭关锁国

22. 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

A. 邹容的《革命军》

B. 陈天华的《猛回头》

C. 陈天华的《警世钟》

D. 陈独秀的《新青年》

23. 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

A.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

B.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

C.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

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

24. 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

A. 儒法二家思想的分离

B. 儒家的法家化

C. 法家的儒家化

D. 伦理的法制化

25. 下面关于"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所有的德都是善德

B. 与天道相悖之德称德

C. 德有凶吉之分

D. 合于天道之德称吉德

1. 关于八卦的起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是()

A. 《河图》所出的形状

B. 上古时期结绳改书契时留下遗迹

C. 是一种生殖崇拜

D. 是一种占卜的方法

2. 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

A.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B.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

C.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

D.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

3. 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

A. 性欲

B. 情感

C. 天性

D. 爱

4. 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

A. 都专指男女间的感情

B. 含有一种欲望

C. 情感的专注

D. 都讲究大公无私

5. 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在()时期出现的。

A. 孔子《论语》中

B. 《庄子》一书中

C. 宋学兴起之时

D. 明代王阳明心学兴起之后

6. 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仁",究其根本,是()

A. 对普通百姓的统治手段

B. 对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约束

C. 对封建统治政治的要求

D. 对士人的要求

7. 儒家所谓的"智"是指()

A. 科学地分析世界的手段

B. 明智的政治态度

C. 带有一定的伦理色彩的认知手段

D. 客观的分析事物的能力

8. 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现出()

A. 跟"忠"的意思较近

B. 更注重主体性

C. 有外在约束的意味

D. 与"信"的观念相同

9. "恕"的本意是指 ()

A. 原谅别人的过失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严格地要求自己

D. 严格地要求别人

10. 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

A. 敬是内在根本,恭是外在表现

B. 恭是内在根本,敬是外在表现

C. 恭也就是敬

D. 恭、敬二者的意义完全相反

11. 与儒家相比,佛教所谓的孝是指()

A. 给父母尽孝

B. 为自己的法身尽孝

C. 为自己尽孝

D. 为师父尽孝

12. 侠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

A. 自古以来就是侠士的天下

B. 侠文化有着特殊的土壤

C. 侠作为墨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墨家影响大而增加了影响

D. 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的良好愿望

13. 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

A. 术

B. 仁

C. 博爱

D. 兼爱

14. 中国古代的仕官文化虽然一度表现了其先进性,但最终却显得落后了,而且还有许多负面效应,下面所列不属于仕官文化负面效应的有()

A. 不利于国家的强大

B. 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稳定

C. 不利于政治家的培养

D. 不利于法制的建设与完善

15. 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正确的是()

A. 封建社会里清官是一种普遍现象

B. 封建社会里清官是压迫者的心愿

C. 封建法制不健全

D. 封建法制十分健全

16. 关于我国古代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历朝统治者都建立了健全的法制

B. 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封建法律只针对百姓而不对官吏

D. 封建法制是相当严密的,只是与现在相比显得落后了。

17. 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识正确的是()

A. 什么也不用做

B. 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状况

C. 不做什么也就等于什么都做了

D. 做尽所有的事也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做

18. 佛教在中国民间流行起来的时间是()

A. 两汉之际

B. 东汉末年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19. 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

A. 古代只有琴这样一种乐器

B. 古代帝王对琴有特别的喜爱

C. 琴作为原始图腾代表着上天的意志

D. 自古以来,乐教即被视为至神至妙的统治术,而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20. 自然山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

A. 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山水本身的秀丽

C. 热爱祖国的情结

D. 没有必然的联系,山水人文气息是近现代人加入的。

21. 古老的仙文化在后来跟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究其源头,却可从多个方面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下面所列,不正确的是()

A. 先秦时期神仙之说就已广泛流行

B. 仙文化与原始天文学有关

C. 仙文化表现出万物有灵的思维,是道教所不具备的。

D. 仙文化中有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的迹象,跟先秦道家学说很不一样。

22.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酒文化的高峰是()

A. 殷商时期

B. 魏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两宋时期

23. 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

A. 东北亚文化圈

B. 中原亚文化圈

C. 南方亚文化圈

D. 西北亚文化圈

24. 作为一个重统的国家,在文化层面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统系意识,那么,其中最根本的统系观念是()

A. 正统

B. 道统

C. 文统

D. 佛统

25. 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

A. 在善地停止下来

B. 停下来即是至善

C. 不可能到至善之境 ,因此永不能停止

D. 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

1. 魏晋人艺术表现出来最大的特点是()

A. 气韵生动

B. 朴质浑厚

C. 小巧精美

D. 怪诞离奇

2. 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

A. 礼

B. 义

C. 理

D. 法

3.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

A. 魏源

B. 冯桂芬

C. 郑观应

D. 孙中山

4. 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先秦诸子都坚持"道"一元论的观点

B. 道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的思想

C. 儒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

D. 宋代道学家的道学思想中杂有佛学因素

5. "义"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成为普通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指()

A. 侍仆对主人的忠诚

B. 大臣对皇帝的尽忠

C. 江湖间人的一种气概

D. 彼此间的一种信任

6. "贞"在最初是从《易》中"元亨利贞"的运化变易思想中来,后来才成为妇女的一种约束,其思想根本在于:()

A. 是古代一种变态的性意识

B. 本质上是一种讲究卫生的思想

C. 以贞洁为万物之始的思想

D. 以女子童贞为吉祥的思想

7. 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

A. 远避于深山老林与世隔绝

B. 出仕朝廷随波逐流

C. 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的情怀

D. 因为隐居而出大名

8. 中国艺术追求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是指()

A. 是一种虚幻的图画景象

B. 由创作主体心造之境

C. 就是现实的物境

D. 是经过创作主体之"意"加工过的现实世界

9. 从本源上讲,炼丹是()的思想

A. 道家

B. 道教

C. 神仙家

D. 佛教

10.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属于显学的是()

A. 法家

B. 道家

C. 墨家

D. 阴阳家

11.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 春秋左氏传

B. 国语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12.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A. 仁、礼

B. 法、术、势

C. 兼爱

D. 无为

13. 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A. 家族观念

B. 忠君观念

C. 个体人格

D. 社会群体

14. 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以示与汉学区别。

A.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15. 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A. 德

B. 道

C. 君子

D. 仁

16. 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就开始的。

A. 先秦

B. 秦

C. 西汉

D. 东汉

17. "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为本的。

A. 阴

B. 阳

C. 阴阳互动

D. 阳胜于阴

18.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千多年,与()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A. 天人合一

B. 中庸

C. 阴阳

D. 无为

19. 《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

A. 违法犯禁之徒

B. 循规蹈矩之士

C. 好学谦虚之人

D. 仁慈善良之辈

20.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的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是()的象征。

A. 仁义、忠诚

B. 正义、正气

C. 万物有灵

D. 驱邪逐怪

21. 统一的清王朝实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中央在民族事务上的管理。这有利于中央对蒙古、新疆、西南少数民族及()等地区的统治。

A. 台湾

B. 西藏

C. 云南

D. 青海

22. 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

A. 郑关应

B. 冯桂芬

C. 薛福成

D. 魏源

23. 下列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不仅有哲学上的沉思,还积极参与到探索改革社会途径,直言不讳议政的实践中去。

A. 梁漱溟

B. 熊十力

C. 冯友兰

D. 马一浮

24. 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

A. 秦

B. 西汉

C. 东汉

D. 唐

25. 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

A. 唐诗

B. 宋词

C. 元曲

D. 宋元话本


Tag:中国文化导论 时间:2024-10-30 14: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