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某机房的电子门禁系统通过指纹进行身份鉴别,则该电子门禁系统的身份鉴别通常应判定为不符合。
精华吧
→
答案
→
知识竞赛
→
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从业人员考核
某机房的电子门禁系统通过指纹进行身份鉴别,则该电子门禁系统的身份鉴别通常应判定为不符合。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Tag:
身份
电子
指纹
时间:2024-04-18 13:43:28
上一篇:
某机房的电子门禁系统通过ID卡进行身份鉴别,则该电子门禁系统的身份鉴别通常判定为部分符合。
下一篇:
根据《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FAQ(第二版)》,云平台通过密评(即密评结论为“符合”或“基本符合”),但是当云平台自身密码应用安全等级低于云上应用时,在对云上应用测评时,云平台的“云平台支撑能力说明”不再有效,仍需要对云平台相关的密码应用进行重新测评。
相关答案
1.
某机房的电子门禁系统通过MIFARE卡进行身份鉴别,则该电子门禁系统的身份鉴别通常判定为符合。
2.
某信息系统所在机房部署了电子门禁系统进行人员进入机房时的身份鉴别,经核查发现电子门禁系统基于指纹对人员进行身份鉴别,则物理和环境安全层面“身份鉴别”测评单元可判定为符合。
3.
某信息系统使用堡垒机对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堡垒机使用了合规的智能密码钥匙实现身份鉴别,则针对统一管理的所有设备的“身份鉴别”指标即可判定为“符合”。
4.
根据《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FAQ(第二版)》,某三级信息系统部署了1台经检测认证合格的SSLVPN(二级密码模块),则在设备和计算安全层面,针对该SSLVPN的“系统资源访问控制信息完整性”“日志记录完整性”测评指标可直接判定为符合。
5.
根据《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FAQ(第二版)》,某三级信息系统部署了1台经检测认证合格的SSLVPN(密码模块二级),则在设备和计算安全层面,针对该SSLVPN的“身份鉴别”测评指标可直接判定为符合。
6.
在进行密评时,如果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为四级,但密码应用方案按照信息系统密码应用等级三级进行评审,则可按照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安全等级三级进行测评。
7.
经核查,某三级信息系统通过调用经检测认证合格的服务器密码机(密码模块二级),使用HMAC-SM3对应用日志记录进行存储完整性保护,则应用和数据安全层面针对日志记录完整性保护可判定为符合。
8.
某三级信息系统部署了1台经检测认证合格的SSLVPN,经核查其产品认证证书,发现证书未标注密码模块安全等级(非换证密码产品),则该SSLVPN应按“密码产品符合一级密码模块”进行判定。
9.
对2020年1月1日以后建设运行的信息系统,由于在系统规划时未制定密码应用方案,因此在密评时“制定密码应用方案”测评指标可判定为“不适用”。
10.
某信息系统整体量化评估结果为70分,且漏洞扫描未发现高危漏洞,因此该系统的密评结论应为部分符合。
热门答案
1.
某信息系统整体量化评估结果为70分,且风险评估未发现高风险,因此该系统的密评结论应为部分符合。
2.
被测信息系统中存在安全问题,部分符合和不符合项的统计结果不全为0,而且存在的安全问题会导致被测信息系统面临高等级安全风险,且综合得分低于阈值,被测系统的密评结论可判定为基本符合。
3.
被测信息系统中存在安全问题,部分符合项和不符合项的统计结果不全为0,且综合得分不低于阈值,被测系统的密评结论可判定为基本符合。
4.
根据GM/T0116《信息系统密码应用测评过程指南》,测评方应根据自身经验对被测信息系统面临的密码应用安全风险进行赋值。
5.
根据GM/T0116《信息系统密码应用测评过程指南》,测评方根据自身经验、相关标准或文件,对被测信息系统面临的密码应用安全风险进行赋值,风险值的取值范围为高、中和低。
6.
根据GM/T0116《信息系统密码应用测评过程指南》,量化评估任务的定义是:综合单元测评结果和整体测评结果,计算修正后的各测评指标的各个测评对象的测评结果得分、各测评单元得分、各安全层面得分和整体得分,并对被测信息系统的密码应用情况安全性进行总体评价。
7.
根据GM/T0116《信息系统密码应用测评过程指南》,在量化评估任务中,针对测评对象“部分符合”及“不符合”要求的单个测评项,可以通过不同单元的测评对象直接的关联关系,分析这些关联关系产生的作用是否可以“弥补”某一测评项的不足。
8.
根据GM/T0116《信息系统密码应用测评过程指南》,根据单元测评结果,计算各测评指标的各个测评对象的测评结果符合程度得分,之后再进行整体测评。
9.
根据GM/T0116《信息系统密码应用测评过程指南》,层面间测评是指对不同层面内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测评单元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测评分析。
10.
根据GM/T0116《信息系统密码应用测评过程指南》,整体测评过程中,针对测评对象“部分符合”及“不符合”要求的单个测评项,分析与该测评项相关的其他测评项、其他单元、其他层面的测评对象能否和它发生关联关系,发生何种关联关系,这些关联关系产生的作用是否可以“弥补”该测评项的不足,以及该测评项的不足是否会影响与其有关联关系的其他测评项的测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