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正确答案:(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Tag:政治 社会 价值 时间:2023-11-10 22: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