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鍏紬鍙�
姘存祾浼�
瑗挎父璁�
绾㈡ゼ姊�
涓夊浗婕斾箟
鑴戠瓔鎬ヨ浆寮�
鐚滆皽璇�
涓€绔欏埌搴�
鎴愯澶у叏
鏍囬
鏅鸿兘
TAG
鎼滅储
Q波:正常人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0.04s。
精华吧
→
答案
→
慕课
→
未分类
Q波:正常人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0.04s。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Tag:
诊断学
振幅
正常人
时间:2021-12-28 15:49:01
上一篇:
标准导联上QRS波群的正常波群变化很大,但Ⅱ导联常表现为QRS波群主波向上,Ⅰ、Ⅲ导联上QRS波群的形态随QRS平均心电轴而变化。如果6低频肢体导联上,每个QRS波群中向上及向下波电压的绝对值之和都小于0.5mv或(和)每个胸导联QRS波群中向上及向下波电压的绝对值都小于1.0mv,称为低电压,个别导联的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病理意义。低电压除可见于少数正常人外,多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水肿、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粘连性水肿、缩窄性心包炎等。
下一篇: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表示心室除极刚结束尚处于缓慢复极的一段短暂时间。正常的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何一导联上,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上升在V1~V2导联上不超过0.3mv,V3不超过0.5mv,V4~V6与肢体导联均不超过0.1mv。
相关答案
1.
肢体导联:正常额面QRS向量环主要位于左下。
2.
如果过渡区出现于V1、V2导联上,且R/S比例仍向左递增,表示心脏沿长轴(心尖至心底的轴)有逆钟向转位。如果过渡区波型出现在V5、V6导联,且R/S比例仍向左递减,表示心脏沿长轴方向有顺钟向转位。
3.
V5、V6导联呈qR、qRs、Rs型,R/S1,RV52.5mv,反映左心室壁去极的电位变化,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心室肥大。V3、V4导联面对两侧心室毗邻部分,呈RS型,R/S接近1,通常称此为过渡区波型。正常人的胸导联,自V1至V5,R逐渐增高至最大,S波逐渐变小甚至消失。
4.
胸导联QRS波群的形态和电压取决于横面QRS向量环的大小和方痊,由于横面QRS向量环变动较小,故正常胸导联QRS波群的形态比较恒定。正常人V3R、V1及V2导联为rS型,R/S1,RV11.0mv,通常反映右心室壁侧去极的电位变化,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心室肥大。
5.
QRS波群时间:正常人QRS波群时间为0.06~0.10s,婴儿与幼童为0.04~0.08s,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接成人。正常成人,V1导联VAT0.03s,V5导联VAT0.05s。QRS波群时间或VAT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
6.
P-R间期:PR-间期代表心房去极开始至心室去极的时间,相当于激动自窦房结发出后经心房、房室交界、房室结、左束支及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的时间。正常成人,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P-R间期受年龄和心率的影响,年龄小或心率快时P-R间期较短,年龄大或心率慢时P-R间期较长。
7.
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P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现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由于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向比向、侄倒置或低平均可。P波宽度不超过0.11s;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上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上不超过0.2mV。
8.
自心尖方向观察,可设想心脏循其长轴作顺钟方向或逆钟方向转位。于“顺钟向转位”时,可使正常应在V3、V4导联见到的左、右心室过度区波形,转向左心室方向,即出现于V1、V3导联,而在V3、V4导联上则可出现上则可出现QRS等原本应在V5、V6导联才能见到的图形。“顺钟向转位”可见于右心室肥厚,而“逆钟向转位”可见于左心室外肥厚,但需指出,心电图上的这种转位只提示心电位的转位变化,并非都是心脏在解剖上转位的结果。
9.
正常人心电轴可变动于0°~90°。心电轴在0°~30°,称为“电轴轻度左偏”,达-30°~-90°者称为“电轴左偏”。见于横位心(肥体体形、妊娠晚期及高度腹水等)、左室肥厚以及左支分支传导阻滞等。如心电轴达+90°~+110°,则称为“电轴轻度右偏”,见于正常垂位心、右心室肥厚等。电轴+110°者称为“电轴右偏”,见于重症右室肥厚及左束支后分支阻滞等。
10.
每一次心动周期的心电活动,可以概括地用一系列顺序出现的瞬时综合心向量来表达。左、右心室除极过程的总方向,正常时大多与其最大向量相一致。在心电图学中采用“平均心电轴”的名称,简称“心电轴”。一般采用与额面心电向量图相同的坐标,并规定Ⅰ导联左(正)侧端为0°,右(负)侧端为±180°,循0°的顺钟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者为负。正常心电图的额面平均心电轴对向左下。
热门答案
1.
心电图记录纸上的纵座标,可用以检测各波段的振幅。一般应事先将心电图机上的心电放大器的增益调整好,使每输入1mV的定标电压,正好能将心电记录器的描笔上下移动10mm,即每1mm振幅相当于0.1mV的电位差。进行实际操作时,可根据受检者心电的具体强度而进行选择,波幅过小者可加倍输入,波幅过大者可减半输入。
2.
在心电图上可以测出心率,即每分钟内的心动周期数,可根据60(s)除以每心动周期的时距(s)(可取P-P或R-R间距)计算出来。例如R-R间距为0.8s,则心率=60/0.8=75(次/min)。
3.
心电图记录纸上的横坐标可用以检测各波段的时距,可根据对测量精度的要求,改变走纸速度。国内一般采用25mm/s的纸速,使每毫米横向间距相当于0.04s即(40ms),可成倍提高至50mm/s或100mm/s。
4.
心电图与心向量图是反映同一心电活动的两种不同表示方式。两者之间必然密切相关。空间心电向量环是一个具有一定大小,空间方位和运行方向的图形。有平行光线垂直地从前面照到环体上,在其背面投影所形成的平面环,称为额面心向量环。同理,用平行光线垂直地从上照射到环体上,在其下面投影所形成的平面环,称为横面心向量环。平行光线从右侧垂直地照射在环体上,其左侧面投影所形成的平面环,称为右侧心向量环。此即空间心向量环的第一次投影。临床上,用心向量图来表示。
5.
为了便于表明6个导联之间的方向关系,可将导联Ⅰ、Ⅱ、Ⅲ的导联平行移动,使与aVR、aVL、aVF的导联轴一并通过坐标图的轴心“0”点,构成一个所谓“六轴系统”。此坐标系统采用±180°的角度标志。以左侧为0°,顺钟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的角度为负,这六个轴之间依次各相距30°
6.
肢体导联:包括双极肢体导联及加压肢体导联。其电极主要按放于三个部位:右臂(R)、左臂(L)、左腿(F),连接此三点即成为所谓的Einthoven三角。
7.
在心电图上,ST段为QRS综合波之后位于基线上的一个平段,其后出现向上或向下转折的一个圆钝而较大的波称为T波,ST段、T波分别代表心室复极的缓慢期和快速期的心电活动。
8.
床心电图学为这些波段规定了统一的名称:①最早出现的是辐度最小的P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②P-R段(实为P-Q段,传统称为P-R段),反映心房的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和房室束的电活动,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终于心室开始除;③在心房复极尚未完全结束时随即在图上出幅度最大的QRS波,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9.
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进取度)呈正比关系;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这种既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vector),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心脏的电激动过程中产生许多心电向量。
10.
由于闰盘等结构的存在,使心肌细胞间的电活动得以直接传递,导致心脏电激动迅速向周围扩布。此时若将检测电极置于体表一定位置,便可测得一定的电位变化。于对向细胞除极方向的电极处,则可测得负电位而描出向下的波。心肌细胞完成除极后,继之出现极化状态的恢复过程称为复极化